一大早,郝鈺江就到田里去了。
為了不耽誤白天插秧,這幾天,四平市遼河墾區(qū)小寬分場八村的郝鈺江,每天凌晨3點,準時被手機鈴聲叫醒。起身穿上衣服,下炕后把綠色棉大衣套上,抓起手電筒,胳膊夾著鐵鍬,深一腳淺一腳走向地里放水泡田。
當東方泛起魚肚白時,郝鈺江已泡完10多個池子,堵好每個池子的水口,把鐵鍬往地頭上一插,便回家吃飯去了。這時,郝鈺江23歲的兒子郝東建早將大棚里的稻苗卷好,裝上四輪車,開著插秧機與三個雇工一起下地,開始一天的勞作
。
今年,郝鈺江育了6座大棚1300平方米水稻苗,品種是超級稻和長粒香,一共是7000缽盤。“我就是愛種地。”郝鈺江笑著說。對于56歲的郝鈺江來說,兒時關(guān)于饑餓的記憶,使他對土地充滿著眷戀。這幾年,不少村里人嫌種地不賺錢,紛紛棄耕外出,郝鈺江就開始轉(zhuǎn)包村民的土地耕種,逐漸成了村里的種地大戶。
“我自己家有2坰地,又流轉(zhuǎn)了10坰,全種水稻。”之所以敢流轉(zhuǎn)這么多地,郝鈺江坦言那是因為有農(nóng)業(yè)機械當靠山。2011年,郝鈺江買了一臺插秧機。“買農(nóng)機政策好,國家有補貼,我買的第一臺插秧機實際花了5900元,補貼了近一半。”
“過去一個人一天頂破天也就插一畝秧,現(xiàn)在一臺插秧機半小時就完事了。10多坰地6天就插完了,比人工播種效率提升近十倍。”一臺插秧機一天插秧20畝,一臺水稻收割機一天收割80畝,郝鈺江談起這些“寶貝”的工作效率不無自豪。
說話時,郝鈺江把身子靠在小輪車廂邊歇歇腳,點上一支煙,跟記者聊了起來。“機器插秧比人工可強多了,人工插秧一坰地費用2500多元,自家的機器插秧500元就夠了,省工省時省力,株距、株數(shù)、插秧深淺均勻一致,比人工插秧省2萬多元,種地啥都靠雇工能剩幾個錢?”郝鈺江說,家里還有兩臺水稻收割機,上秋除了收自家的地外,還能幫村民收地搞點創(chuàng)收,一年節(jié)省費用三四萬元。
“去年賣水稻20多萬斤,加上農(nóng)機,創(chuàng)收15萬吧。”據(jù)了解,八村90%以上的村民實現(xiàn)了機插機收全程機械化。
夕陽斜照,晚風親吻著翠綠的秧苗,搖曳多姿,翩翩起舞。郝鈺江眼前仿佛又展現(xiàn)出一個金燦燦的豐收年景,他陶醉地笑了。(陳沫 李好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