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住在城市的人來說國慶節(jié),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機關(guān)大院門前高高掛起的“歡度國慶”的條幅;商家門前鋪天蓋地的促銷廣告;火車站前擁擠的人潮……而對于廣大農(nóng)民來說國慶節(jié)就是秋收節(jié),家家戶戶都忙著收玉米、剝玉米,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農(nóng)家院,都是一片繁忙景象。10月3日,記者來到公主嶺市黑林子鎮(zhèn)杜家店村的田間地頭,走進農(nóng)家院和農(nóng)民一同體驗豐收的喜悅和樂趣。在體驗期間,記者了解到,今年每畝地產(chǎn)玉米近2500斤,凈收入可達千余元。
喜人:畝產(chǎn)2千斤以上
“孩兒她娘,你看看這大棒子,還以為夏天干旱,得少打糧呢,看這樣今年還能打2000多斤,又是個豐收年啊! ”在李紅珍家的玉米地里,老倆口邊干活邊嘮嗑。
“你可別吹了,讓別人聽著不好。”李紅珍嗔怪著對老伴說。
“那有啥不好的,王老頭昨天還跟我說他家能打3萬斤呢! ”李紅珍的老伴不以為然地說。
記者邊剝玉米邊與李紅珍聊天。李紅珍告訴記者,今年雖然夏天有點干旱,但總的來說還算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家家戶戶的玉米都大豐收。她家每畝地約產(chǎn)2500斤玉米,32畝地大約能收玉米近8萬斤。“我家的地雖然多一些,但在城里上班的孩子們放假都回來幫忙,等孩子們走了剩下的就雇玉米收割機。”
辛苦:一個小時腰酸臂痛
“唉,姑娘你得戴上手套和苞米釬子,要不就你那小嫩手一會兒就得磨出大水泡來?!崩罴t珍邊說邊把手套和苞米釬子遞給了記者。
記者坐在李紅珍旁邊,按照她所教的辦法扒苞米。一開始,記者覺得這個活十分輕松,和老倆口比著扒苞米,速度和他們差不多??蛇^一個小時左右,記者就發(fā)現(xiàn)體力不如這老倆口,速度明顯減緩。記者仔細觀察發(fā)現(xiàn),同一時間李紅珍扒10個苞米,而記者只能扒6個。不一會兒,李紅珍的旁邊就堆了小山似的玉米棒子,讓記者不得不甘拜下風(fēng)。
一個小時后,記者腰酸臂痛,站起來活動一會。“累了就休息一會兒。”李紅珍的老伴笑著說,每年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收玉米,無論多少斤的玉米都要這幾天收完,這些活我們已經(jīng)干習(xí)慣了,你冷不丁干重活身體肯定吃不消。我們這塊地扒完,其余的地就都用收割機收了。
高興:玉米收入高達幾萬元
記者將剝好的玉米裝進筐里,然后提到拖拉機前倒進拖車?yán)?。李紅珍的老伴給記者算了筆賬,每畝地的玉米種子、化肥、農(nóng)藥共需近700元,一畝地玉米至少賣2000元,純收入高達1000余元。32畝地一共收入4萬余元。李紅珍的老伴高興的告訴記者,現(xiàn)在兒女都在城里生活,只要是誰家要添“大件”,他都贊助點錢,讓孩子們樂樂呵呵地過日子。
在林蔭路上放眼望去,一望無垠的玉米地里玉米稈矗立在田間,秋風(fēng)瑟瑟,穗波涌起。一輛輛玉米收割機正在田間“突突”收割玉米,不一會兒的功夫幾畝地的玉米就被夷為平地,剛才還耀武揚威的玉米稈像被卸了鎧甲的敗將只剩下禿溜溜、黃燦燦的玉米棒。隨著“嘩”的一聲,收割機將盛滿收割倉的玉米傾倒在等在地頭的拖拉機上,小孩子們的歡笑聲、大人們的吆喝聲、收割機的運作聲交織成了一首優(yōu)美動聽的秋收交響曲。(四平日報 史俊穎)